新加坡为什么不能带?
1975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生战争前,华人占该国人口的 65%以上(今天占 70%);在马来半岛西部,华人的势力甚至更大。当时的新加坡华人多受“儒家文化”影响,而马来亚的华人则多受到“华侨文化”的影响——这使两个地方的华裔社会更加相似而不是相反。
战后新加坡移民政策趋于严格,加上生育率骤降,人口增长缓慢,导致当地华人比例迅速下降至现在的 70%左右,华裔特征也在慢慢减弱,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一个“种族融合”成功的国家。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杰弗里·帕克著 那么为什么还要保留华人比例这个指标呢?因为一个国家的华人比例如果低于某个临界值,这个国家就会被列入“潜在威胁列”,有关方面会对其进行监控,甚至有可能进行介入。
目前只有文莱、柬埔寨和新西兰被列入了“潜在威胁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境内的华人比例较低而且一直没有上升的迹象。 为什么要把“华人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呢? 因为“华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个族群概念,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其他民族的移民就会逐步弱化该民族的特性。所以,“华人比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随着移民和生育率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变化着的。 比如美国华人虽然很多,但因为他们都是移民一代或移民几代的美国人,所以华裔特征是很弱的。如果华裔美国人有了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之后,这种华裔的特征才会逐渐显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的“华人比例”是低到可以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