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口语考试可以手势吗?
不可以!任何有关于考官对你语言行为的打分表上,都没有“手势”这一项。 所以,你所谓的“手势”到底是怎样的呢? 是在你说话的时候,无意识的手指敲桌子,还是你在表述某些问题时,不自觉的用手指比划一下,又或者是你在看到某个有趣的话题时,不由自主的挥舞着你的手臂…… 这些看起来毫无恶意的小动作,其实在无形中已经干扰了考官对你的正常评分。尤其是最后一种情况——如果在回答问题时你频繁的做手势,而且似乎很激动的话,那很有可能引起考官的不自在和反感(人总是下意识的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在跟朋友自嘲时不经意地抖个包袱就没事了。
其实,雅思官方给出的口语评分标准里并没有对“肢体语言”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要求。但“肢体语言”却确确实实影响着考官对考生的评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语速”“用语准确性”“流利度”都受“肢体语言”的影响。 例如你紧张焦虑的心情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在脸上,而满脸的愁容是无法拿到高分的;同样,你刻意的伪装也总会被有经验的老师一眼看穿,所谓“演技再好,也会被镜头抓包”。
所以啊,与其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事——练习好口语才是关键。 另外,有些考生在备考期间会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背诵范文上面,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连贯性”的培养。
要知道,在考场上面对陌生的题目,如果没有合适的词句表达想法,那么背再多模板也无用;即便你套用句式,打好了铺垫,但后续的句子依然卡顿,那就相当于给考官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西方,人们在交谈时经常伴随一些手势,一些手势和谈话内容相关,而另一些仅仅是交际时的习惯性动作。西方人说你的时候喜欢用手指着对方,这是他们很自然的一种习惯,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样,他们也不会因为这而认为对方不尊敬自己。再如,在西方人中,用手势表示一切顺利是非常方便的事——竖起大拇指就行了,但是在很多东方国家,用大拇指表示的是“父亲”,表示“一切顺利”,人们得把手张开,以手背面对对方比划出“OK”的手势。在有的东方国家,这种手势甚至表示的是侮辱。
在交谈时,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习惯运用多种多样的非语言手段来帮助表达意义。例如,在有些语言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采用较近距离交谈;而在有些文化中,人们却只适合于用较远的距离交谈。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如果双方之间的谈话距离因一方突然靠近而骤然缩小,将会引起情感危机。在有些文化中,亲密的友人之间交谈时,互不相让地抢话、插话,是一种正常的谈话技巧。而在有些文化中,人们之间的谈话则讲究“传声筒”式的一问一答。可见,不同文化的交际技巧有着根本的差异。在西方,人们交谈时总要努力保持目光接触,而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人们则认为直接的眼睛对视是不适当的。例如在日本,人们往往通过朝下看或把视线集中于对方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下巴或肩膀)来表达出一种尊重的情怀。如果日本人与美国人交谈时遵循日本的习惯做法,那么很可能就会从美国人那里赢得一个错误的信息,即美国人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有些文化中,人们在交谈时往往喜欢离家很远的地方,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如果这种文化背景的人到必须在小范围内生活、工作的环境(例如在海上航行)中去,就可能在语言上有意识地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实际上这样做可能会使紧张的气氛进一步加剧。在有些文化中,在交谈中用手势等动作行为作辅助手段来加强语言符号是合乎情理的,这些文化成员在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与其他人交谈时可能仍然采用这种非语言行为习惯。而这种不合时宜的非语言行为习惯往往会受到其他文化的成员的强烈反应。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在交谈过程中,对于身体语言的理解是极不相同的。假如你正在跟一位美国人在商店中交谈,他突然离开你并朝另一头走,再回头对你招手,你应该毫不犹豫地跟着他走。如果做售货员的是日本人的话,你还是最好站在原地不动,因为他们朝某处走去并朝那里的人招手,只是示意对方靠近自己。在美国文化中,一个在交谈中打喷嚏的人一般会说“I'm sorry”,而在日本,人们打喷嚏时要说“Arigato gozaimasu(谢谢光临)”,这与美国人“说声对不起”一样都是礼节性的行为,既不是什么需要表示歉意的事,也不是人们刻意在做自我推销。
所以考生在口语考试的时候可以使用手势,但一定不能用中国式的说话,因为考官是不喜欢甚至反感这样的,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