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免学费啥时候停止的?
谢邀 作为在意大利留学回来的我,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发言权的。 这个政策是2018年1月实施的,这个政策的实施主要面对的是马可波罗计划生(图兰朵计划的免学费政策一直延续到2017/18学年,从2018/19学期开始,马可波罗计划生也需要缴纳600欧左右的注册费)。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政府跟欧盟有一个协议,协议的内容是针对中国学生来欧洲留学,教育部会给你发一个奖学金,具体金额根据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高的是14万3千欧元(约110万人民币),最低的是5千欧元(约39万元人民币); 而没有拿到奖学金的学生就需要支付学校的学费,一般是在12-20欧元之间(约合93万-150万元人民币),当然,像意大利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米兰大学、罗马大学等是没有学费的,只有约3000欧元(约23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费。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政策是限量的!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能享受到!
首先申请的学校和专业是有限制的,你只能申请你目标国家里指定的学校(有名单的,不是你想申就能申的哦~);另外,语言能力也是一个门槛,要求你的雅思成绩不得低于6.5分,个别学校或专业会有更高的语言要求,具体情况需要看你申请的专业和学校。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个政策是有上限的,但是你在国内的学习成绩以及你申请的学校的层次越高,你被心仪的大学录取的概率越大,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则相反哦……
我国研究生全面收费始于2014年,此前,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以公费为主、收费为辅的制度。对研究生全面收费,主要原因是此前的收费政策,在一些环节和制度上存在缺陷,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为教育腐败的源头。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生培养以苏联的“导师制”为模板,只要考上了就能获得公费指标。1989年,为解决研究生培养经费不足、质量下降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决定在京直属高校研究生毕业之前收取培养费,收费标准包括基本培养费和论文答辩费两部分。这一政策后来被一些高校借鉴,但是,由于政策没有强制性,不少地方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
为了保证生源,一些高校将指标向大城市或者本校学生倾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导师为了招收本校或自己带过的本科生,干脆不要其他学生,这在当时被称为“本校自产”,或者干脆让公费指标外调生交纳与自费生一样多的费用。在高招中,一些高校给研究生的指导老师许诺只要能招到本校学生,所收研究生培养费全部归该导师所有,这被认为是研究生教育腐败的源头,易引发高校教师的权力寻租。另外,研究生培养费用偏低,也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降低。
以北京大学为例,1990年的研究生收费政策规定,毕业前收取的研究生培养费是理工科生4000元、社科生3000元。后来有媒体指出,这些费用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投入相比杯水车薪,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费用超过5万—10万元。在1999年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问题加剧,收费改革呼声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