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北海道大学吗?
日本北海道大学有两个,一个是旧称札幌学院(さっぽろぎじゅう)的札幌校区,一个是旧称仙台医科(せんだいいき) 的仙台校区。 中国也有一个“北大”和两个“北大荒”——北大的校本部在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在北京市海淀区,另有一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前身为深圳大学北大分校)。
至于这个答案为什么是「三个北大」呢?因为还有一个「北京大学」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这个「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大」,创建于1920年,当时名为国立京师大学堂,地址在北京城西南方。
据说由于中国历代以来首都大多设在西安、南京和北京,所以这三个城市的大学堂(类似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的次序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即「西学为中用,中学为体用」。 后来,这个「北大」与那个「北大」一样,经历沧桑,又都搬了家,并重新组建了新的校园。但这个「北大」却是一个例外,它没有搬到北京或者哈尔滨,而是留在了它的故址上继续办学。
这就是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市中心的「华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读作 huà nóng) 大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计划经济之时,考虑到农业在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就在这个故址上重新建起了「北大」(也是后来农村改革的重要基地之一哦!)。
这个「北大」占地面积不大,只有73余公顷,但在五六十年代依然非常宏伟——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科学馆、有化学实验室,还有现代化的动物实验室……应有尽有。 我就读的大学就是这「三北大」中的最后一个,现在隶属于北大校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当时属于北大分校,又称「北大农园」。
我们这一届(1984级)共5个班级,约二百人,是大规模招生后进入该学院的第一个班上。 我来自台湾,我的同班同学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各地。
虽然大家背景不同,但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求知的精神是一致的。记得刚来到这个「北大」时,看到学校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思想自由”。
进校后看到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也就是教学楼前的两尊雕像时,我才明白这四个字背后的深意。原来,在教学楼前的正中央,有鲁迅先生站立像一尊;而在他右前方大约5米左右的地方,还安坐着陈独秀先生雕塑一尊。 这两位对中国近代史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的位置被安排在这里,而且让读者先瞻仰鲁迅先生的英姿,再拜会陈独秀先生的遗风;由「鲁迅看中国」开始,再到「陈独秀寻中国」结束——这种始末相顾的设置竟然把「思想自由」的精神彰显到极致。
我在大学的四年间里,深受这种精神的影响,于是坚持读书和写作,并且还参加了几个社团活动(包括担任校刊《北大乡土》的主编),因此获得了全校最高奖项——宝岛奖学金。
1988年暑假结束后,我离开这座母校,回到祖国大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