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国外不安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先来看这组数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2017年世界毒品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8.3%的人口、超过5亿人吸毒。而《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中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吸毒人数比例为0.9%;国际毒理学会发布的《2015年世界药物滥用报告》则显示,中国吸毒人群为145万(18岁以上),低于韩国、加拿大等国的吸毒者比例。
以上数据均来自于权威机构,所以不能因为国内对毒品问题的严厉惩处使得吸毒者不敢公开吸食,就认为外国吸毒的人很多。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毒品问题同样十分严重。 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卫生部统计,每年至少有一千万人使用大麻,四百万人服用非法药物(主要指阿片类药物),超过一百万青少年使用可卡因或甲基苯丙胺。 在英国,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年轻人使用大麻,十四岁的青少年之中就有八人使用过大麻。
综上可知,与其说“外国人吸毒成风”,不如说是“相对而言,我国禁毒力度全球最严”。 再说为何会有那么多“药残”事件——这是因为,作为管制药品,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能购买和使用,然而由于美国是医药研发巨头,各种“神药”层出不穷,患者盲目相信这些新药不会产生耐药性,结果造成用药过量产生毒性。
2016年,仅美国境内就买入了大约$1250亿的抗抑郁药物,而同年该药物在美国造成的死亡案例高达31,000起。 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新型毒品不断出现,而执法部门只能不断升级打“新”,然而收效甚微。
不少国家禁种的毒品在中国却成了合法的药品,这也是导致“药残”事件频发的另一重要原因。 当然,不管是“毒品危害严重”还是“药残”事件频发,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药品供应链管理不善和不合理的利益链条。
当前,许多医疗体系都存在着“能买得到药”与“拿得到药”的矛盾。以艾滋病治疗药物为例,虽然全球有数十家企业在生产类似的药物,但能够提供“零缺陷”药品给患者的只有几家。在这几家的供应链中,中间环节可能涉及几百甚至上千万的药盒,而每一个药盒的转手都可能带来巨额利润。 在这样的利益链下,药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药残”事件时有发生,而滥用化学药品导致的毒品问题也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