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校校服有什么用?
1792年,西敏公学第一次制定并实行了现代意义上的“校服”规则:男生穿卡其色裤子和白色衬衫,系腰带;女生穿裙子和高领上衣。 1854年,维多利亚女王下令所有公立学校的孩子都要穿上西敏公学的制服。于是,“穿制服”成为了英国学校“正规学生(注册生)”的唯一标志。 但是,虽然校服是唯一的认证方式,可学校却不止一种制服。 比如,在伊顿公学,新生要穿深蓝色的学院服,而老生来穿的是浅蓝色院服——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分辨谁是新来的,谁是老学生。 而哈罗公学则给新生们分发带条纹的短裤和白色的短袜,而老生则是发深色的短裤和袜子。 除了颜色以外,很多学校会在衣服上绣学校的标志或是英文校训来标识自己的身份。 那么,为什么英国要把“统一校服”这一看似简单的制度坚持到现在呢?
首先自然与宗教信仰有关。在英国,尽管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已经摆脱了对宗教的依赖,但是“传统”仍然延续了下来。很多学校认为,校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神圣感”,而且也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归属感。 另外,统一了校服之后,管理起来就比较方便了。校方不需要再费心去思考谁没有穿衣服之类的问题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是“传统”!几千年来,英国人的传统就是在学校里穿着“得体”的衣服。从最早的修道院学校到近代的各种专业院校,不管是教权还是世俗,不管课程设置如何,服装一直是英式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对“衣冠”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看一下剑桥大学本科生入学的考试试题之一: 所以,从宗教、传统、习惯等多个角度而言,英国校园的统一校服是有其存在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