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词儿是翻译错误,应该叫“大澳”(The Big Oz) 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罗伯特•福斯特发现这片大陆时,给当地原住民带去了许多礼物——其中就包括一顶“大澳”礼帽。 所谓“Oz”其实就是英文“Ozzie”(澳洲人)的缩写版;而“The Big Ozz”则被用在1860年前后出版的书籍封面上。
后来这个称呼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Australia”,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不过,在这个称谓正式出炉之前,欧洲人就给这里起了无数个其他名称。 例如,在葡萄牙文里,这里是“Asias novas terras”(新亚洲的土地);在荷兰文里,它是“Nieuw Zeeland en Oost Indië”(新泽西和东印度);而在法语里,这是“ Nouvelle Hollande ”(新荷属东印度)。
总之,用现在的话来说,“The Big Oz”就是一个“营销噱头”——也就是为这块陌生的新领地起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那为什么还有“土澳”这种叫法呢?这主要涉及语言的习得场景问题。语言是可以有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分的,当一种语言是你的第一语言的时候,它就是你母语(比如对于我来说,我的母语是中文),当你以第二语言形式学习到的时候,就是外语。因此,你学习到的语言是外语还是母语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用L1来表示第一语言的习得,即母语习得;用L2表示第二语言的习得,即外语习得。在L2习得中,如果是以目的语社区为学习场景,在“全浸泡”的环境中学习(如移民到英语社区之后进行的英语学习),则叫浸入式第二语言习得(即国际上所说的ESL,即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如果是以非目的语社区甚至是以母语社区为第二语言学习场景(如在中国国内学习外语),这种形式叫非浸入式第二语言习得(即EFL,即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当中国国内的双语者到了澳大利亚这个目的语国之后,由于受到了目的语环境的影响,其原来的L2发音和L2用法开始发生变化,向着EAL(EA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指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针对新移民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也叫ELD=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的发音和EAL的语法逐步靠拢。由于仍然存在中国式发音,他们所说的英语相比纯澳仍然存在发音上的问题,因此纯澳称他们所说的英语为“Chinese English”。因为已经移民,虽然仍然存在“土气”的发音问题,但相比国内的发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国内说“土猪普通话”的人在澳大利亚则被称为“澳猪”,所说澳大利亚式的“中式英语”也被简称为“澳普”。
因此,“土猪普通话”的概念产生于国内,与澳大利亚没有任何关系。“土猪”到了澳大利亚之后,受到目的语环境影响,所说法音发生“澳洲本地化”的变化,于是成为“Australia Chinese English”,简称“澳式Chinglish”,说“澳普”的人成为“澳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