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什么是非白移民?
英国的非白移民,其实是个非常古老的移民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那时候刚成立欧盟,需要各国提供劳动力,所以才推出了非白移民的政策。 所谓“非白人”移民,是相对于传统移民国家美国和加拿大的永久绿卡而言的。这些国家对于申请人的背景要求很宽松,甚至包括没有语言基础的人都可以申请成功;但是对于申请人获取居留身份所需的移民分数却很高,一般要在65分以上才能申请成功。可以说,这项移民政策的初衷就是为欧洲和北美没有条件的穷国公民提供获得西方发达国家居留权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早期获得这一身份的申请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非洲和美国黑人移民集中的加勒比海地区。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也的确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对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以及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英国自身就业形势不好,政府开始收紧了对“非白人”移民的身份审核。随着审核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申请人被拒签。到了1994年,英国政府更是明确出台了相关政策不允许加勒比海地区的国籍申请人获得英国居留权。在1994年后的申请过程中,除非具有英国或欧共体公民身份,或者与英国公民有长期定居关系(指拥有英国绿卡者)的非白申请者将被拒绝给予居留许可。 但是,1994年的政策允许一些特殊类别的“非白人”申请人通过身份转化计划(The Conversion Scheme)获得身份。
这个计划的申请条件比较宽松,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在英联邦国家中拥有公民身份或有永久居住权的申请人。只要他们能在英国找到工作,并具备一定英语水平,就有希望成为英国正式公民。 这个计划自1995年开始实施以来,已有超过3万名外国公民透过此计划转成英国公民。而在目前仍在执行的“非白人”移民项目中,这项计划可以说是门槛最低、成功率最高的了! 不过,想要申请成功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近几年,我们帮助申请人成功通过此项目获得美国永居身份的案例并不是很多,可见这个项目对申请的难度要求非常高。如果您有海外身份需求的,建议早点规划起来!
一战和二战期间,英国本土的劳动力出现严重短缺,政府便从加勒比海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招募了15万左右的工人,这些人被统称为“黑工人”。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之后,因英国政府逐步取消了殖民地及附属地区的贸易优惠制度,加勒比海地区和印度次大陆出现大批过剩劳动力和低收入人口,这些人纷纷移民英国以寻求就业机会。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非白工人移民潮已成规模。根据英国政府人口调查提供的数字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初非白工人只有3.5万人,到了1961年则增至22.9万人,60年代末增至84.8万人,到70年代末则达到203.2万人。
新移民以黑人为主,大部分来自西印度群岛,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及远东地区。新移民绝大多数是失业率较高的低技术和低收入者。新移民大量涌向劳力紧缺的工业区,如伦敦及其周边地区,伯明翰、利兹、曼彻斯特,还有威尔士、兰开夏和格汉伯等重工业区。随着新移民的迁入,在一些老工业城市中心出现了“少数民族区”,形成种族隔离的趋势。如在伯明翰的一个区,70年代末的非白人人数已增长到人口总数的1/4,使该区成为全英国移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他如利兹、布里斯班、加迪纳、曼彻斯特等,非白人的迁入也十分突出,上述地区的非白人居民已从不到百分之一上升到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虽然非白人种族居住集中,但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形成黑人地区。
在最初几十年中,移民劳工受到当地居民的仇视和排斥,各种反移民组织和种族主义活动十分猖獗。以1958年在英格兰北部为发端的种族主义潮席卷了伯明翰、布里斯班、布赖顿等地。1962年,英国政府制定了首部关于限制移民方面的法律,随后又在1965年和1971年分别制订了修正案,规定“英国协会公民”制度。1965年英国政府开始对来自英联邦国家的移民实施了各种限制条例,包括技术移民,使移民潮流向低文化水准者。1972年英国政府开始执行《1971年移民法》规定,同年4月正式宣布禁止新移民从英属印度、马来亚和波斯湾地区进入英国。移民浪潮暂时受到抑制,但在1973年之后由于中东产油国执行阿拉伯化政策,该地区67万印巴系劳工被迫返回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又促成了新的一波移民潮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