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设立专业依据什么?
先放结论,本科教育阶段,专业的设立,主要依据学科分类体系,和培养人才的属性两个标准来划分。研究生阶段,专业的设立,除了上述2个标准外,还应该考虑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布局需要。 接下来简单谈一下具体的原因。
第一、因为学科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象,因此作为阶段性的总结——本科教育的结束,就应该由一个明确的专业划分来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任何一个专业,就基本上可以预测其在学术上可能达到的层次和高度(当然,实际上肯定会有偏差)。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基石。
第二、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由于受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其教育质量必然存在差异(即使学生不受师资影响,相同专业的学生由于选择院校的决策因素,也会使学校间学生的水平略有差别)。为了便于学生选择院校,同时也为各院校之间的质量比较提供基础,专业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
第三、国家设立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了解社会需求是什么,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又决定了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人才。在考虑社会需求时,可以考虑的社会要素包括:就业情况、薪酬水平、职业声望等。但是由于这些要素的综合性,使得它们很难直接用做划分专业的标准。
因此在考虑社会需求的时候,往往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以就业为例,就可以分成升学和就业两大类。以升学为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保研、考研、留学、就业等小类。每类下面再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这样既可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又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