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民机动向是核心吗?
不是,战略机动性从来都不是军事力量的核心。 战略机动性讲的是军队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时候怎么办。而实际上真正的精锐部队往往能克服兵力的不足完成预定的战术目标甚至超出预定战术目标的实现。但这样的能力不能算作是战略级的,而是战术级甚至是技术级的了。 举个例,拿破仑的军队经常以少胜多,但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军并没有所谓的强大机动性。为了战胜奥军,拿破仑不得不把近十万人的联军分成了三十多个步兵营和十多个骑兵队,采用密集阵型逼近奥军然后依靠火力展开争夺,最后才赢得了马伦戈战役的胜利;而在后期同普鲁士的开战初期,法军甚至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可以说法军的精妙指挥和高昂士气让有限的兵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绝对不是超越客观条件限制的奇迹,也不是来源于他们有什么神奇的武器或者高超的技术。恰恰相反,如果拿破仑时代的法军想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不增加额外人力、物力投入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同时最大限度地压榨现有人员的战斗力——也就是最消耗人力、物力的正方向努力。这样的策略不可能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一旦遇到了实力远超自己的对手,法军就会陷入困境。
所以你看,战略机动性和战术灵活性并不矛盾,前者讲求的是在有限条件下完成任务,后者讲求的是在正常条件下超额完成任务。如果说哪个更关键,那就是后者,因为人类有限的智商不允许我们能够做出超越客观条件的承诺。我们只能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在正常条件下完成应有的任务指标,至于超额,那只有天晓得。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压缩正常条件的范围并争取超额的可能,但这只能是渐进的而非颠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