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怎么火的?

弓灵回弓灵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来说个冷知识——全球最大的化学材料公司之一、身价高达1700亿的曹德旺老总的母校,并不是什么清华北大人尽皆知的世界名校,而是最近才崛起的、在亚洲以及全球化工领域排名前十五的香港科技大学。

这家最初连香港人都不太知道的“小破学校”,为何仅用了二十几年、甚至远远落后于隔壁清华北大的诞生时间,就成为世界名校,并让曹德旺这种身价千亿的企业家都趋之若鹜呢?这一切,还要从它超凡脱俗的独特建校理念说起。

1950年前后的香港,处在英美的势力范围内,是一个英美的转口贸易地区,本土产业偏重“低端黑心”,诸如纺织、制衣、制鞋等,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才转移到香港继续生产。

这种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转口贸易型经济模式,让此时的香港人陷入了“中产陷阱”:中上游产业发达,但底层基础、尤其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1969年,当时的香港政府认识到这一状况对香港未来发展不可持续,于是,香港工科教育基金会成立,筹办一所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人才的综合性大学。这是一所新型的大学,它的理念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范畴,打破了学科界限,致力于通才教育,以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这种独特性,有点像我国北京的四所名校(同济、交大、中山、北大)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起初,这座大学打算定在离岛的大屿山,后遭到了大屿山地区居民的反对,因为学校一旦建成,附近地价房价肯定飞涨,民宅别墅会被拆除,居民利益受损。经此一事,香港政府怕了,于是决定选址在原有的香港大学旧址上,避免再起纠纷(其实,这才是真正最好的选址,靠近香港市区、具有知名学府的历史底蕴、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备……)。

但令当时的人们想不到的是,学校建成之后,附近地区的房价非但没有应声上涨,反而一蹶不振,连续好多年都原地踏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种全新的、理念超前的校园竟然需要长达十五年的批地造校过程。特别是1997年之后,由于亚洲金融风暴以及特区政府的“亲美反中”政策,造成香港经济持续低迷,地产行业的低迷自然也波及到了附近的学校建设。

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之后,学校附近地区的房地产就陷入了“熊市”。这可把当时的香港地产之王徐柳舟急坏了(当然,这也是后话了),他想,万一学校万一真地建成,那自己这里的三栋豪华宿舍楼(是的,光豪华学生宿舍楼就盖了三栋)肯定成了闲置资产,长期租给人也不现实,毕竟附近的居民根本找不到工作,人家怎么可能天天乘公交跑来上学呢?到时,自己别说赚钱了,连本都亏没了。思来想去,徐柳舟一咬牙,“不能坐以待毙”,说干就干,他当机立断,要把这三栋豪华学生宿舍改建,把里面所有的家具电器都换新,然后打造成高端住宅,供应给刚参加工作的白领精英们。

由于地段位于“寸土寸金”的香港,这些地方的房价怕是有多高,可想而知了。当然,能在这里买房的都是非富即贵,品质自然不容有失。为此,徐柳舟一口气砸下去好几十万港元,买各种品质上乘、款式最新最贵的家具,还花重金请装修公司的设计师精心设计每一间房间的布局和配色。最终,“华丽富贵”的新楼一炮而红,甚至让旁边无人问津的香港女子师范学校也尝到了“附近新楼出售”的利好。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当时香港经济萎靡之下,购房者竟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置房产。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的香港人意识到,这种全新的大学附近的住宅,将来势必会水涨船高,如今以较低的价格拿下,等未来学校真地建起来后,这种房子势必会升价好几番。跟“把钱压在砖头上”相比,这种分期购买的方式反而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取得更多的财产。所谓“眼光”、“智慧”和“胆识”在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这些“普通人”们哪里会知道,此时,他们所做的“分期付款”买房投资之举,实际上却是在帮助一个日后将成为世界名校的香港科技大学“建校”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