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考研要几年?
从2014年起,中国考研报考人数持续在高位运行,2014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164.6万人;2015年达到177.2万人;2016年达187万人;2017年达到204万人。2018年则达到238万人,相比2017年增加30多万人,增幅为13.6%。2019年更是达到29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而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50万人,后逐渐攀升,2018年达到66.2万人,2019年为69.38万人。
考研热背后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每年考研究生的人数在不断上升,可成功考上的人却很少。很多人并非所有专业都不热门,且竞争激烈,一些较为冷门的专业,考上的几率反而很大。”杭州朗思教育总裁徐晓东告诉记者,近年来考研情况总体是“大热”,一些具有优势专业的知名大学成为大家的目标,竞争格外激烈。
他举了例子,“杭州某大学一同学,初试成绩370分(满分500分),据说是报考了某知名大学的艺术专业,但没进复试。后来,通过一些关系,找到我们朗思教育,希望能做调剂,在我们帮助下,最终录到了一个排名较后的艺术专业。尽管专业差了一些,但毕竟是读了研,而原本他很可能连本科都毕不了的。”
在杭州念书的李同学原本打算考研,但因为兴趣使他没有继续考本专业,想跨专业考,但又觉得跨专业没有优势。最后通过朋友推荐,来到朗思教育,在了解其独特的考研保录取后,觉得非常有意义。不但能够实现考研梦,还能实现换专业的梦想,最终帮助李同学实现了保录取。
他坦言,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有类似疑惑:“高不成低不就”。“有的同学目标太高,以为能考400分,其实能考350分就不错了。这类学生心态不好,总觉得自己的分数低,连参加复试都不敢想,结果错失机会。有的学生尽管很努力,但目标定得过高,实力不允许,总是无法达到目标,最后放弃。还有一些学生目标定得恰好,也努力了,但考研结果出来,差距太大,不能接受,也放弃。”
最终,真正能坚持下来并实现自己目标的,总是少数。
“保录取”的奥秘:减少盲目性,提高考研成功率
“我们的保录取实际上就是心理辅导和合理的考研规划统筹,做到两点:减少盲目性、提高考研成功率。”徐晓东告诉记者。
他说:“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一是因为本科毕业后学历比中专、大专高,二是想通过考研再学习充实自己,三是有一定经济收入后想再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化水平,还有一种就是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大,先读个研再说。当然,还有一些人是为了今后能在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优势。总之,学生有各种原因想考研,但大多数考研学生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考研后想要做些什么。考研后,除了当大学老师,很多原本打算硕士毕业后工作的学生发现:本科毕业后能找到的好工作,硕士毕业后似乎更多、更好,于是,又有了选择去工作的需求。虽然,他们的初衷是提高文化水平,但实际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学术,并不适合做研究。这等于花了几年时间,耗费了精力,牺牲了工作机会,把本来是优势的专业水平扔掉了,结果,不但不实用,找不到工作,还多了几多后悔。而我们的‘保录取’就是针对盲目性,为考生指定一个最适合他们的专业并保录取,使考生少花工夫,在考研目标上少走弯路,精准“击”中,提高成功概率。”
“我们的优势是‘四多’,即导师多、高校多、专业多、成功例多。”徐晓东说,“我们拥有多所知名高校的资深考研指导导师,这些导师都是曾经或现在已经任教于这些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对各大高校的考研政策和专业情况十分了解,专业选择上,能满足考生的专业需求,保证专业匹配度。”
而之所以能保录取,是因为他们“早已在正式报名之前,就针对考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好最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徐晓东说:“在考研前夕,将学生的资料审核之后,先送到目标高校相关系里,由导师评阅。通过后,再通过关系打通关系、找人情、走门路,让导师当面或打电话给教务部门,通过特殊操作,以教务部门正式人员身份调整、增加一个考研名额,以达到保录、保过的目的。”
他透露,由于有大学名师推荐,学生又具备相应条件,除了少部分名校“拦门”专业外的专业,基本都能保录取。保录比则在1:4到1:5之间,而保过率则达98%以上。
他提醒,考生通过我们保录之后,仍须自己努力复习备考,但不用再参加研究生统一考试,并在考试成绩公布后,依实际考试成绩和当初签约时达成的奖励方案(保录后根据考生成绩提升度、学校与专业层次等,奖励3000—10000元不等),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