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出嫁穿韩服吗?
1。中国:
中国历来重视婚育,在周代就有了明显的婚姻制度。“男三十,女二十而无夫家者,令会于于西廓,出于婚宫”。天子设嫁娶之礼,重婚论,严禁婚外偷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经谈判结成夫妻。
从周的婚姻制度到汉代的聘娶制度,从汉代至隋唐的五等婚,从宋代的婚仪到元代到明代的六礼,再到清代详明的婚礼规定,中国历代王朝均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完整的婚姻制度及婚配秩序。
中国古老的婚配习俗,从先秦时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汉代的“聘娶婚”,到唐代的“一夫一妻制”,到宋代的“六礼”,再到元、明代的“六礼”,直至清代的“八字婚”、“合婚”、“祭姻神”、“写婚书”、“纳采(订婚)”、“请期(提亲)”、“行婚宴”以及“回门”等等。
时至今日,我国有些少数民族仍有撮合婚姻的习惯。而且,还有许多汉族青年因故没有找到配偶,不得不靠婚姻介绍所的苦心“撮合”,完成终身大事。这就是与现代意义上的“媒婆”截然不同的古今“撮合婚”。
2。韩国
在古代的韩国,婚姻由父母包办。女子在生日这天,由父亲拉着手指轻叩神龛前的地板,然后由和尚(结婚引导师)为女子穿上婚纱,将花生、红枣、桂圆等抛入火中,标志着女子在成人之后将脱离父体,而投入夫家。
新娘在结婚当天不能见到阳光。所以,当时的新娘从娘家出门到男方家之前,必须将太阳遮蔽,或者与新郎同行,或者乘车载用轿子,即使是夏天也不可例外。新婚之夜,新娘须在新郎家度过,第三天回到娘家。婚后一年内,夫妻不能共处一寝,必须分居而居。但是,新郎在年初一、三八、清明等忌日必须在妻子面前出现,如有缺漏,妻子将变得面容丑陋,身体病弱,甚至有血光之灾。
3。日本
古代日本统治阶级推行“贵族化”婚姻,即只有贵族才配结婚,其婚姻为包办婚姻,女子出生后立即由教养人员教习琴棋书画等;男子少年时赴笼宅书院学习儒家经典。成年礼后,男女双方由家长决定婚期,新婚之夜新娘禁不住哭声。
5。欧洲: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到英国、德国和法国等等,从贵族到平民都有包办婚姻的习惯。
婚龄,男子至少满14岁,女子至少满12岁(古罗马以及许多西方国家都是如此)。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订婚的年龄比婚龄小1~2年(男孩比女孩更小)。
父母包办,或由双方父母做主,或由一方父母作主(主要是在男方家长作主)。在西方国家,有许多法律规定禁止再婚或禁止离婚。当时,男子可以有多个妻妾(英国是等到妻妾生不出孩子时才允许另娶妾室),而且允许丈夫溺婴、休妻乃至虐妻。在这样的婚姻状态下,“七出”的离婚规定虽然被废,但妻妾相对而言还是处于附属地位。
在欧洲中世纪,从一而终的观念和习俗非常崇尚。在丈夫面前,妻子永远保持沉默;妻子必须在家相夫教子,绝不允许有任何社交活动。
如果丈夫外出打仗或做生意,其妻子不得私通他人。在法国,通奸者将遭石刑。除非丈夫故意抛弃妻子,否则,丈夫死后,妻子得殉葬(古罗马更是如此,妻子还得将自己孩子的眼睛弄瞎,让孩子追随丈夫而去)。
6。印度
印度教义禁止近亲婚配,主张辈婚(即兄弟娶姐妹)。古代印度的婚龄很早,女子可能在10来岁便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