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私立大学有多少所?
自从法国路易·科尔蒙基金会决定将旗下“路易·科尔蒙国际大学联盟”中10所非工商管理类专业院校整合到一起,组建成全球第一所全球化大学——欧洲国际大学(已并入如今的法国图卢兹大学)之后,世界大学“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20世纪90年代末,以哈佛大学为首成立“哈佛大学联盟”,主要目的是在科研和教学上展开更多合作;21世纪初,美国“新常春藤名校联盟”组建,囊括了9所顶尖公立及私立大学;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常春藤联盟”宣布向包括亚洲、拉美和非洲国家在内的更多发展中国家开设本科及研究生课程,……
对此,《华盛顿邮报》2011年1月12日的一则报道则直指美国顶级大学的做法——越来越多美国顶尖级大学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招收更多学生,它们更多是倾向于成为“美国大学和学院网状结构的一种基础设施”。
有数据显示,全球2.5万所高等学府中,55%是公立学校,其余45%均为私立大学,还有0.5%是教会学校。在这些学校中,美国独占约1250所,其他发达国家共有4652所,发展中国家共有4265所。虽然不少发达国家因为国民富裕程度高而具备筹办更多高等学府的实力,但发展中国家更迫切需要在教育领域的变化,才能改善本国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对不少西方国家来说,高等学府日益成为国家或市政公用事业,因而也就成了决定地方经济“命脉”的潜在工具。也因此,许多西式民主国家的政府在考虑高等学府的各项提法时,总免不了会考虑到当地经济利益。
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不少西方国家的高等学府在行政及教学方面总显僵化,且不易吸纳新的教学理念。美国新常春藤名校联盟成员校长委员会发言人曾发表观点认为:“当我们看到很多美国名校各自为政时,总会让人觉得吃惊,他们要么与别的大学没有关联,要么就是合作程度非常浅。”
从另一方面看,越来越多的美国名校正寻求彼此之间的合作也未尝不是件坏事,它们之间可以共享各类设施和学术资源,也能在师资和生源上互相补充。
而对当下正在寻求多样化发展的中国高等学府而言,必须根据自身国情及文化传统,积极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但同时又不能失去自我,将大学发展以利益为导向,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发展,或者为争夺“品牌”盲目选择“与国际接轨”,甚至为了片面提高国际知名度而采取降低学历资格标准等“忽悠”行为。
中国的广大高等学府更应该在了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后,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自身高等教育改革中,着力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学科体系,才能切实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