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办升学酒吗?
一直以来,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在众多家长的呼吁和关注下,各大高校纷纷举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但记者8月22日调查获悉,不仅厦门没有高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就连福建省也没有一家高校有此类招生,据了解,福建仅有院校在西南地区专门设置民族预科班,招生少数民族考生。
对此,有家长质疑,这些所谓“少干计划”的招生录取,究竟有没有公开、公正、竞争、选拔的成分,是否实现了“教育公平”?考生要不要花5万元报读民族预科班?是否相当于一种买卖?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班存在的问题,有媒体曾称之为“隐形贫困生的温床,社会不公平的隐痛之根”。对此,记者8月22日联系了厦门市教育局高招办相关人士,他称,通过“少民计划”进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和通过高考进入这些大学的学生,不管是学费还是待遇等方面,都是一样的;而这些“少民计划”的学生,通过正常的招生录取渠道是不能进入这些大学就读的。
对此,暨南大学广东民族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蒋卫华教授也对记者称,少数民族预科班是由国家民委、教育部和省民委、省教育厅联合成立专门的考试(测试)委员会进行统一的测试,按照统一的招生计划,将符合入学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统一录取,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一般采取半分制,即一年后在专业前两年所学的基础课程上再分专业。
蒋卫华教授还进一步指出,少数民族预科班是为了解决民族地区人才缺乏,特别是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问题,采取的特殊措施,属于国家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来看,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有预科班,而且也都设置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就国家规划来看,国家希望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本民族聚居地区就学,促进民族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少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部分考生,才能根据成绩选择是否报读大学预科。
不过,尽管如此,记者还注意到,在“少干计划”实施地区,为了让孩子在入学考试时占得先机,一些家长在考试以前,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对口培训”。而这种所谓“对口培训”,实际上就是针对大学预科生入学考试进行的专门培训。其火热程度堪比高考前的“辅导班”。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父母不惜重金请名师对孩子进行“预科班”培训。而高额的培训费用,也对社会普通收入家庭的子女教育经费形成巨大压力。
其实,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还有其他更为公平、更为可行的办法。蒋卫华教授认为,除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少数民族考生以适当的照顾外,更多的还是要靠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增强其竞争意识和自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
其实,民族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加强民族基础教育。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和边远地区,当地的文化教育落后程度是相当严重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至今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从长远来看,要想解决民族教育问题关键在于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的新生力量。而当前高校在民族地区的预科教育只是应急之策,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